会员案例

会员案例丨肇兴侗房民宿改造设计

2021-01-06
1

项目背景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地形为狭长谷地,侗族建筑密集,民宿酒店众多。而侗房民宿就处于侗寨的东南部,坐南朝北,背倚群山,抱拥稻田溪流美景。

2

肇兴侗寨

3
4

场地周边环境

建筑坐南朝北,北面隔稻田、小溪与村落民居、远山林木相望,风景甚是旖旎。建筑首层与北侧稻田有三米左右的高差,改造前由外部进入建筑的入口交通十分不便,同时也严重影响民宿的正面视觉效果。建筑南侧隔两米左右宽的狭窄小路与同样为三层高的传统木构建筑比邻而居,同时小路高出基址建筑首层三米左右,严重阻挡了南向的直射阳光。建筑西侧紧邻隔壁民宿建筑,建筑间距仅半米左右。东南侧为高出基址建筑二层的三层独栋民宿建筑。

5

基址位置及设计范围

从江生态文化社是扎根于黔东南从江县致力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乡村发展的本土公益团队。为满足从江生态文化社游学、公共课堂、村民活动等一系列公益事业的功能需求,对民宿公区进行改造。

6
7
8

入口接待区

改造具体内容包括原有民宿一层四开间大堂空间以及隔壁一开间老建筑,建筑主体结构为传统的穿斗式,卫生间部分为砖混结构,总体结构和风貌相对较为完好。四开间大堂空间原有空间布局传统单调,空间利用率低,采光不足,无法满足民宿未来发展。一开间老建筑处于常年无人打理的闲置状态,总共三层外加一阁楼空间,楼层低矮,通风采光严重不足,部分木结构老旧。

9

建筑改造前

11

改造过程

经过与业主的多次交流讨论,我们希望未来侗房民宿的公共空间能同时承载民宿公共生活需求与文化公益事业的各类公益活动,此外也希望公共空间能链接周边的村民,使各类的人群在新的公共场所中产生更多的交流对话,使民宿产品与文化公益因大公共空间的场所刺激,能产生更多的良性互补互动。因此,我们提出“大共享空间”的设计概念,创造一个更具开放性、包容度、共享力的大共享空间,链接周边村民、在地公益人以及民宿客人,以独特空间去承载多样事件。

12

方法与策略

在充分尊重传统穿斗式建筑的结构建造逻辑和大的建筑风貌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内部空间关系,引入充足的自然通风采光。根据民宿项目的本身发展诉求和前期环境分析,我们将横向大堂空间和独栋竖向三层空间进行打通串联,形成民宿大的公共空间,在整体空间体量上新改造的L型公共空间与原有的方形私密客房空间形成嵌套包裹关系,在立面上也就自然而然体现出内部空间的组织关系。从大堂空间到独栋竖向空间也是由开放到私密空间的过渡,产品展示区到接待门厅,再自然过渡到独栋空间,由首层的交流空间到二层的阅读空间以及三层的办公空间和阁楼的员工宿舍空间,空间一步步由公共开放走向私密封闭,空间的体验感也在一层层地发生自然的转变。

13

横向竖向打通、链接

横向打通

为解决原有空间分割琐碎、空间感受压抑昏暗的问题,打通横向空间,拆除大堂的空间分割墙体,将四开间大堂与邻近竖向空间串联,构建新的大公共空间。拆除木柱包裹材料以及装饰吊顶,还原空间原本的天然木构材质。

14

拆除工程

15
16
17

文创产品展示区

竖向打通

打通竖向空间,拆除楼板、楼梯、内部隔墙以及部分结构构件,使竖向空间形成整体性公共空间。拆除北向正立面墙体和栏杆,设计新的立面形态,重新建构空间内外关系,将北面优美的自然环境引入室内。拆除三楼南侧砖混结构体卫生间,扩充室内空间,引入南侧充足的直射阳光。

18

独栋老建筑拆除工程

19

中间通高空间

入口步道

为解决北侧由外部进入建筑交通不便的问题,我们重新梳理了入口前的交通关系。首先,将大门内移,入口平台外挑,留出更为开阔的入口缓冲区,也希望其作为回望稻田美景的观景休憩平台。其次,在主路与建筑入口区域之间,我们重新设计了步道,使进入建筑前的行走体验更为舒适自然。

大堂空间

在大堂空间的设计中,我们将原本的卫生间拆除重新于东侧荒废空地新建独立卫生间,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室外空地,同时也扩大了厨房以及接待咖啡吧台区域的面积,使入口大堂空间视野更为开阔、功能更为丰富。大堂原本餐厅区域,我们置入了符合当地长桌宴饮食文化风俗的木质长桌,将其作为统合空间的精神元素,环绕其空间周围置入木质展示柜、长条坐凳、壁炉等家具,营造兼具餐厅、展示、课堂等多样功能的聚合包容性空间场所。

20

改造后轴侧

21

入口吧台区

22

长桌就餐区

23

文创产品展示区

独栋老建筑改造

独栋一开间老建筑进行拆除工程后,在调整后的结构基础上。我们垂直插入了两面直通三层的杉木书架,希望其与中间通高空间形成整栋建筑的精神内核,统合所有的内部空间关系。

24

独栋建筑改造后拆分图

25

中间通高空间

中间通高空间以及大量的开窗处理使内部空间采光通风得到很大改善,中部通高的处理也使交通流线围绕通高空间展开,使人漫步于空间中时人与建筑以及人与人能达到充分交流互动的体验效果,人于空间中的行为因空间的流动而更为自然、生动。

26

光照分析 流线分析 空间关系 气流分析

中部通高的设计也增强了垂直空间的交流对话性,同时恰好形成了从底部至顶部由开放到逐渐私密的空间关系。当一层空间举办讲座、课堂等公共活动时,不至于对阁楼休憩、三楼办公人群产生太大的干扰,同时也保证了一定程度的交流互动。人与人的行为互动因空间关系的作用主动权又再次重归于人本身,不同的人于空间能找到各自相适应的位置,空间也因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人与人的链接方式而产生更为多样的“事件”。

27
28

中间通高空间

29

二楼阅读休闲区

30

三楼办公区

建筑与自然

整个改造自始至终都十分关注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关系。一方面,恢复原有大堂空间的木结构,尽可能使用杉木材料进行改造,因木材是一种自然的材料,而且原有的建筑结构以及维护材料本来就是杉木材料。另一方面,我们想让自然更好地渗透到建筑内部,独栋老建筑部分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形成了若干取景框,让内部呈现更开阔的视野,建筑和自然能更好的对话。再一方面,在原有大堂空间外阳台沿栏杆置入了长桌,提供自由的使用功能的同时,又构建了一种更直接面对自然美景的对话方式。最后,在改良原有屋顶的防水性能的同时设计了天窗,给空间引入了阳光,也是一个仰望星空与自然对话的窗口。

31
32

阅读休闲区

33

中间通高空间

结语

侗房民宿的改造从开始设计到建成正式运营,历时五月有余。原定两月的施工周期,由于施工团队不专业、经验不足等原因,被相应拉长了,工程也屡遭阶段性返工。回顾这一过程,虽有遗憾和不甘,但这使我们对乡村条件下的建设项目积累了经验与教训。

在项目进程中,我们与业主方、施工师傅们相互信任、共同协商解决项目施工中遇到的施工错误、设计调整等问题,最终使项目达到了80%的完成度,已是十分幸运的结果。

项目建成正式运营后,虽然由于疫情对景区客流量的持续性影响,民宿入住率未达到显著提高,但与民宿和公益相关的活动却得到了很好地开展。改造后的空间也吸引到更多关注公益、关注乡村发展、文化创新的人群,客观上也改善了空间背后使用人群的生活。

34
35
36
37

空间运营

38

改造后正立面

39

改造后正立面夜景

技术图纸

40
41
42
43

项目名称:肇兴侗房民宿(改造设计)

项目地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

设计单位:無名营造社

主持建筑师:陈国栋

项目设计师:樊江龙

设计师团队:黎桌莹(参与)

灯光设计师:李金鑫

摄影师:梁勇强、無名营造社

项目面积:230㎡

竣工日期:2020年8月

委托客户:侗房民宿